注释: ①王云度:《秦史编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4页。 ②穆辰公:《伶史》,学苑出版社据1917年本影印,2008,第34页。 ③同①,第1~4页。 ④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0页。 ⑤祝中熹:《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第207页。 ⑥[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233页。 ⑦同⑥。 ⑧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88页。 ⑨卢连成:《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鎛》,载《文物》,1978年第11期。 ⑩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第184页。 (11)李学勤:《东周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第177页。 (12)同⑥,第243页。 (1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194页。 (14)同⑥,第669页。 (15)同④。 (16)徐无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第339页。 (17)[秦]吕不韦辑:《吕氏春秋》,[汉]高秀注,[清]毕沅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1584页。又略见《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同书,第1548~1569页。又见《史记·秦本纪》,《史记》第193页。 (18)[周]管仲、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第1398页。 (19)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第41页。 (20)方建军:《商周礼乐制度中的乐器器主及演奏者》,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21)同(18),第989页。 (22)同⑥,第547页。 (23)同(13),第1544,1918页。又见《韩非子·内储说下》。又见《论语·微子》。 (24)[汉]刘向编:《战国策》,缙云、鲍彪校注,吴师道重校,四部丛刊本,第3卷。 (25)同②,第34~35页。 (26)同(13),第2234页。 (27)[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674页。 (28)《扊扅歌》唱百里奚故事,载1549年刊《西麓堂琴统》,其歌共6段,有丁承运打谱本。见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第34~35页。 (29)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1985年印,第177~178页。 (30)[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第549页。 (31)同⑥,第708页。 (3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第1780页。 (33)同④,第3页。 (34)同(32),第726页。 (35)同⑥,第262页。 (36)同(32),第726页。 (37)同(30),第1228页。 (38)王国维怀疑六国时未必置博士一官。[清]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载《观堂集林》第1册,中华书局,1959,第175页。然而,百代皆沿秦制,秦制却是综合了六国体制而形成的。沈约说六国已有博士说,不无道理。 (39)同(13),第3124页。 (40)同(32),第313页。 (41)同(32),第1228页。 (42)同(13),第2348页。 (43)同(32),第1736页。 (44)同(32),第1044页。 (45)同(13),第259页。 (46)《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曹植《乐府广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仗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704页。 (47)同(13),第2721页。 (48)同(13),第2720页。 (49)同(32),第1043页。 (50)同(32),第726页。 (51)同(13),第2543页。 (52)同(27),第757页。 (53)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第9~10页。 (54)同(13),第2442页。 (55)同(32),第2896页。 (56)鲍照《白纻词》:“秦筝赵瑟挟笙竽。”沈约作四曲:“一曰《赵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云。”。王暕《观乐应诏诗》:“赵瑟含清音,秦筝凝逸响。”陈子昂《月夜有怀》:“金弦挥赵瑟,玉指弄秦筝。”谢朓《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九:“秦筝赵瑟,殷勤促柱。” (57)同(32),第1029页。 (58)同(32),第1034页。 (59)[秦]商鞅:《商君书》,石磊译注,中华书局,2009,第45页。 (60)同(59),第54页。 (61)同(59),第116页。 (62)同(59),第145页。 (63)[战国]韩非:《韩非子新校注》,陈奇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22页。 (64)[晋]袁宏:《后汉纪》,四部丛刊本,第10卷。 (65)[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第553页。 (66)[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第2826页。 (67)同(13),第255页。 (68)同(13),第258页。 (69)同(13),第255页。 (70)同(13),第3126页。 (71)同(13),第258页。 (72)同(13),第3592页。 (73)同(13),第254,第258页。 (74)同(13),第1366页。 (75)同(13),第258页。 (76)同(13),第3592页。 (77)同(13),第2720页。 (78)同(13),第3116~3117页。 (79)同(32),第3592页。 (80)同(13),第3117页。 (81)同(13),第1159页。 (82)同(32),第2896页。 (83)同(13),第1159页。 (8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第1205页。 (85)同(32),第1043页。 (86)同(32),第1044页。 (87)同(32),第1045页,第1756页。 (88)同(13),第3202页。 (89)同(32),第1073~10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