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炕上的女人》①描写了一位普通农妇杨三妞既平凡又高尚的事迹。在三妞新婚之夜,她和丈夫木墩救助了怀有身孕即将临产的红军女战士龚娟。龚娟为了追赶部队,将尚未满月的女儿猫猫托付给三妞夫妇抚养。丈夫木墩在延安保卫战中牺牲之后,三妞独自养育着猫猫。全国解放后,三妞为了猫猫的前程,宁可自己孤独,也要她跟着亲娘到城里上学。“文革”中,三妞不怕牵连,又负起了养育猫猫女儿秀秀的责任。“文革”的风云消散之后,秀秀也长大了,三妞便又将秀秀送进城里的大学。在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中,三妞承受着一场场的情感冲击,却无怨无悔。她只是一次次无私地付出,而没有向受恩者索取丁点儿的东西。在她认为:“人活到这世上时光虽短,做一些善事儿良心自安。”老村长的一句评价“你这一辈子真是个好人”就让她特别的知足。戏中的土炕,质朴、笃实、敦厚,既代表着三妞,也象征着中国生活于底层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公家人”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该剧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无论在山西本省,还是在北京、成都、上海,总是演一场,爆满一场。“大幕徐徐落下,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如潮的掌声中,任跟心、郭泽民(按:分别饰演三妞与木墩的两位主演)率众演员连续三次谢幕。这是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在上海逸夫舞台大剧院演出时的一幕。”② 眉户剧《迟开的玫瑰》③则塑造了一个秉承传统道德的现代东方女性的形象。乔雪梅,一个才貌出色的女子,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母亲遇车祸身亡。此时,瘫痪的父亲要人照料,三个年幼的弟妹要人养育。面对这样的境况,雪梅虽然为失去了个人光明的前程而痛苦,但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也离开了一同考上大学的恋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此以后,她当工人,做主妇,侍奉瘫痪的父亲,督促弟妹的学业。十多年间,她的弟妹先后长大成人,或成了服装厂的老板,或考上了北京大学后,又到美国留学,或当上了解放军军官。但她皮肤变黑了,头发花白了,脊背佝偻了,年近四十,依然孑然一身。然而,她没有后悔过,更没有抱怨过,她从弟妹的成长和父亲的欢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承担家庭的责任时,她表现出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无私,无我,富有牺牲精神。但在对待自己的命运上,她又具有现代女性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意识。她参加自学考试,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她办老年公寓,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她是吸取了传统美德营养的一朵现代的玫瑰花儿。 《迟开的玫瑰》已经上演了千场之多,每次演出时,大多数观众都被感动得泪水涟涟,有些观众看过后,再买票叫上自己的子女一起去看。该剧已经成了老百姓打心眼里真正喜欢的剧目。它还被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江苏等省市不同剧种的十几个剧团移植上演,其中江苏省淮剧团将之改编为淮剧《大姐》,演出了三百多场;陕西商州地区文工团带着此剧走遍了商洛的山山水水;山西夏县蒲剧团则让蒲剧版的《迟开的玫瑰》成了该团的压轴戏。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正确地表现了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传统美德,对今天的人生具有启迪的作用,对今日之社会风气有净化的功效。乔雪梅的形象已经成了一根标竿,它能测试出每个人灵魂的高度,并促使自己努力向上,做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人。 有着相同题旨的还有顾锡东于1982年编创的古装伦理剧越剧《五女拜寿》④。剧写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因对严嵩专权不满,欲告老还乡。六十寿诞之期,众女儿女婿奉厚礼进京拜寿,并争迎两老去欢度晚年。贫寒的三女儿杨三春偕胸怀大志的三女婿邹应龙前来拜寿,然因礼薄而受到冷遇。二姐双桃恃宠凌弱,挑唆母亲将三春夫妇赶出杨府。不久,杨继康的族弟杨继盛诛奸未成,反遭屈斩,杨继康受株连削职抄家,被逐出京都。顷刻之间,合家逃散,骨肉分离。只有婢女翠云仗义相伴两老千里投亲。不料二女儿双桃见两老落魄,拒绝奉养。同窗兼亲家的陈松年惧怕严嵩淫威,也不敢接纳。大女婿为图飞黄腾达,竟认严嵩为干爹。杨继康夫妇和翠云流落街头,濒于绝境。就在此时,巧逢三女儿杨三春,她将两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使两老温暖无比。三年后,三婿邹士龙赴试得中,在京为官,并施计斗倒严嵩,使杨家冤案得以昭雪。适逢杨夫人六十寿诞,众女儿女婿又前来拜寿。杨老夫妇逐走鲜廉寡耻的大女婿。唯利是图的二女双桃,见两老已将患难相从的翠云收为义女,无地自容,羞愧离去。亲家陈松年也前来赔礼道歉。杨家经受了一场兴衰荣辱的变迁后,寿堂上呈现出一派乐享天伦的动人景象。 客观地说,此剧在思想上没有任何出新之处,其题旨同古今许多家庭伦理剧或民间流传的颂扬孝子、斥责逆子的故事一样,观众甚至由此剧想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表现世态炎凉、批判趋利忘义、歌颂孝亲报恩的剧目,却得到了观众热情持久的赞赏。此剧不但演红了浙江越剧小百花剧团,让茅威涛、何赛飞等人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员,还让豫剧、潮剧、黄梅戏、评剧等许多剧种增加了一个久演不衰、能保证票房的剧目。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务系刘颖老师在看了评剧《五女拜寿》后,在“价值中国网”上发表了这样的体会:“这出戏很好看,是一出传统亲情戏,很适合让我女儿看。戏的主题是富贵荣辱都不应该不顾亲情,儿女都要多孝敬,做人做事要讲良心。戏的套路也是好人历尽磨难终于有好报的结局这样的传统套路,而好人好报、恶人恶报这种追求善的故事在国人的赞扬和期待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从而成为一种传统教育,我以为,这种传统教育比现代课堂上、媒体中的口号式宣传都要来得自然、吸引人、易共识。看一出好戏,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就接受了一次好的教育。”⑤我们相信,这位普通观众说出了广大的草根百姓对伦理教化剧的赞美心声。 二、表现旧社会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剧目替代了纯粹暴露黑暗的剧目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政权前后,为了表明其革命的合理性与所建立的新的社会制度的正确性,号召文艺工作者暴露旧社会的黑暗、制度的恶劣、官场的腐败、豪绅对贫民的压迫、恶霸对百姓的欺凌等等。于是在延安等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的地区产生了表现这样主题的戏曲剧目,如《逼上梁山》、《血泪仇》、《穷人恨》等等。1949年之后,几乎所有的剧种所有的剧团都排演过此类剧目,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剧《白毛女》和莆仙戏《团圆之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直接表现了旧社会的农民在地主的欺压下,不但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时生命还要被无情地剥夺。《团圆之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将矛头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扼杀人性,摧残美好的事物,任何想争取自由、幸福的人都会受到残酷的打击而陷入灭顶之灾。这些剧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应该说,是受到人们赞赏的。因为其时的观众大多是经历过新旧社会的人,切身地感受过旧社会富人的不仁和体验到新社会消除了阶级压迫的制度而获得的快乐,特别是翻身解放的贫苦农民和在新的以尊重当事人意愿为原则的婚姻制度下缔结良缘的人们,由衷地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说法。这些剧目能让他们对旧社会产生愤慨之情和庆幸自己躬逢盛世而滋生起甜蜜的感受,从而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人道主义、民主、人权等观念的普及,人们除了痛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外,还真正地认识到:世界上不会有救世主,公平、法治和天赋的人权受到保护的社会制度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夺取来的。于是,新时期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只暴露旧社会黑暗的剧目,他们希望从中看到被压迫人民的觉醒,看到他们的反抗,甚至希望看到他们的胜利。即使是失败,哪怕所有参与斗争的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他们亦会获得审美上的快感,因为剧中人的斗争能让他们精神振奋,能让他们看到光明的未来。深谙观众心理的编剧们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在近30年中,改变了旧的创作模式,在暴露旧社会黑暗的同时,着力表现了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勇敢无畏的反抗。这类剧目的代表作有魏明伦的《易胆大》、《巴山秀才》,郭大宇、志淦的《徐九经升官记》,武纵执笔、集体创作的《狱卒平冤》,等等。 《徐九经升官记》⑥所描写的虽然是一个“体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历程与为官之道,但是它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主人公徐九经与邪恶势力生死较量的过程。徐九经虽然是一官员,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他常常受到权豪势要的胁迫,表明他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因此,他可以被看作是底层百姓的代表。他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没有公理,更没有法纪,尽管他满腹文章,才华出众,曾两榜夺魅,却仅因安国侯刘文秉看不中他不甚端正的相貌,便将本应为“状元”的他贬为玉田县的七品县令。姑娘李倩娘早已许字安国侯义子、正守卫边庭的刘钰,却因为并肩王的内弟尤金看中了她的美貌,居然将侯府的未婚媳妇强夺而去,威逼成亲。面对着权豪势要之间的争斗,执法机构的大理寺正卿、少卿和刑部、吏部、都察御史等大小官员,为了少惹是非,保住乌纱,装病的装病,逃跑的逃跑,无人敢审理此案。徐九经正是在此时被不怀好意的并肩王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一开始也为自己被擢升为大理寺正卿、并能够依法处置安国侯而内心充满了喜悦,然而,当他弄清楚了案件的真相之后,为人之道与为官之道使他不怕皇亲国戚的威压,不顾自己的前程,毅然决然地站在维护正义的立场上。他的斗争不但勇敢,还充满了智慧。他借助并肩王请来的尚方宝剑,镇住了耀武扬威、咄咄逼人的王爷,施巧计醉审,装糊涂判令李倩娘“一女配二夫”,巧妙地让尤金不打自招,承认了伪造婚书的卑劣行径,因而定罪发落,同时也使刘钰和倩娘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心花怒放。他们将这一公堂的胜利看作是正义的胜利、被压迫者的胜利,甚至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徐九经的斗争精神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影响,会鼓励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强权者与不合理的制度进行不折不挠的斗争。 此剧由湖北省京剧院于1980年首演。1981年赴北京演出时,连演3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4万多人次,受到吴祖光、阿甲、范钧宏、马少波等戏剧界专家的盛赞。30年中,它成了该院的招牌戏。2010年再度到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时,依然好评如潮。1987年6月,该剧赴香港演出,“疯魔了京剧戏迷”,应观众要求,加演一场,其消息在场中休息时公布之后,售票窗口很快排成长龙,15分钟内,竟售出大半场的戏票。香港29家报刊发表评介文章182篇,称该剧是“戏宝”。1991年2月,该剧再度莅港演出,时虽隔三年,香港大会堂仍座无虚席,观众情绪亢奋,热烈鼓掌达30多次。1993年4月,该剧赴我国台湾省演出,更为台湾同胞青睐。剧场因观众爆满,首次破例加演并在过道上加置座位。观众看戏时反应强烈,掌声不断,台湾华视为了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出好戏,出资四百万买下了录像权。此剧为什么会让观众如此地迷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题旨印合了人们的心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