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牡丹亭》往往被视为婉雅之作,但是,它的故事框架,是建立在民俗素材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的。作者采撷了民间故事的情节,吸取了民间传说的精神,经过提炼、改造、加工、调整,许多场景也穿插了民俗仪典,使剧本的题旨以及人物性格,有了全新的意义。 关 键 词:牡丹亭/素材/传说/提炼 作者简介:黄天骥(1935-),男,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 广州 510275 汤显祖的《牡丹亭》,就剧本的风格而言,给人以凄艳婉雅的印象。作者以清辞丽句描写杜丽娘细腻的内心世界,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对理想的追求,让人感到,这部属于俗文学范畴中的戏曲,完全应归入高雅文学的园圃中。确实,《牡丹亭》人物语言如诗,意境氛围如诗,雅得不能再雅。 早在明清两代,评论家们对《牡丹亭》的高雅,已有一致的认识。陈继儒在《牡丹亭·题辞》中说:“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则翻空转换极矣。”毛先舒则认为:“曲至临川,临川曲至《牡丹亭》,惊奇环壮,幽艳淡沲,古法新制,机杼递见,谓之集成,谓之诣极。”①有些人,甚至认为《牡丹亭》雅得过了头,像改编过《牡丹亭》的徐日曦,就说汤显祖这剧本虽是脍炙人口,“然词致奥博,众鲜得解。”②至于懂得戏剧演出的戏剧家李渔,说得更加不客气,他认为《牡丹亭》的曲文写得过于典雅,“字字俱贵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③这些评价,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看,也都确认“雅”是《牡丹亭》一大特点。 不过,平心而论,把《牡丹亭》仅仅定位于雅,却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很雅,也很“俗”。所谓“俗”,不仅是它的语言有时颇为本色、通俗,它的细节有时涉于粗俗、猥亵,更重要的是,《牡丹亭》故事的框架,是建立在民俗素材、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而且,许多戏剧场景,也穿插民俗仪典。整部戏,既是笔触旖旎的深闺仕女图,又是色彩斑斓的民间风俗画。也可以说,作者正是依托民俗的素材,烘托人情、人性、人生的题旨,展现明代中叶逐步呈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一、《牡丹亭》情节框架与民俗素材 明代中叶以后,城乡商业逐渐繁荣,与此相适应,人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一些变化。在文坛上,作家的眼光,更多投向人民百姓的方面。这中间,固然不乏猎奇的性质,但也和王学左派推毂“真情”、“真性”有关。当时,不少作家意识到,民间风俗,是人民大众观念和趣味的真实反映。而民间故事以及民间俗曲,“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李开先语)。因此,不少作家不仅热衷于搜集、整理民间传说、山歌,而且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取民俗的营养。才华横溢具有深厚学养的汤显祖,正是文坛上最懂得化俗为雅、雅俗兼收的巨擘。 汤显祖仕宦多年,各地转徙。每到一处,他都注意观察民风民俗,了解当地百姓。例如在创作《牡丹亭》之前,他被贬往徐闻,行经澳门,便对当地人扬帆出海远赴东南亚的生活很感兴趣。在《看番禺人入真腊》一诗中,有“槟榔舶上问郎行,笑指贞蒲十日程”之句。在徐闻任内,他写到和当地民风民俗有关的诗,便有《黎女歌》、《槟榔园》、《当垆曲》、《岭南踏踏词》等多首。可见,即使是在落拓失意的生涯中,汤显祖对民俗的兴致,一直不减。 民间的故事传说,被历代文人们搜集纪录,变成了稗官野史。汤显祖对这些似乎是荒诞不经的记载十分重视。他说过:“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他认为,那些记载着社会舆论民情的文字,自有其特定的价值。他还说:稗官小说“以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④正由于醉心于稗官野史的“真趣”,汤显祖点校了《虞初志》,让这收录着种种稀奇古怪的传说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在包容着民俗传闻稗官小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这一点,他在《牡丹亭·题词》中有过交代: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形容,传于世而绞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汤显祖明确地承认“予稍为更而演之”的三桩故事,分别见于《法苑珠林》、《幽明录》、《列异传》,并均收入可称为稗官小说总汇的《太平广记》。这三个故事,都着重写女子死后回生。汤显祖明白地告诉读者:有关《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死而复生的情节,是吸收了民间传闻的养分改选而成的。 至于杜丽娘由生而死的那一段故事的来历,汤显祖倒没有说明。若从《题词》的语气来看,它似乎是百分之百由作者凭空创造。不过,近来有学者考证:《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故事,来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它早被嘉靖年间进士晁瑮在《宝文堂书目》中收录。这部话本,汤显祖肯定读过,因为在《牡丹亭》中有好些带有关键作用的语言,均由话本迻录,甚至一字不改。⑤对此,不知道汤显祖为什么没有提起。不过,无论如何,《牡丹亭》写杜丽娘生生死死的整个故事架构,来源于民间传说,这是没有疑问的。 其实,这一部被人推许为文辞婉雅的剧作,许多地方,都影影绰绰地和各种传说相互关联,以致有些评论者对《牡丹亭》故事的来源,各有各的说法。例如焦循在《剧说》中,认为它本于《睽车志》所载《马绚娘》的故事。马绚娘死而为鬼,与某士人交接,乃得还魂复生,并去信告知父母。其父“恶其涉怪,不复终诘,亦忌见其女,第遣人问劳之而已”⑥焦循还认为,《牡丹亭》也本于《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因为它的一些关目,和这两部元杂剧相近。 有趣的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第五十五出《园驾》下场诗“集唐”的句子中,收有郑琼罗“更恨香魂不相遇”一语。按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载:丹徒女子郑琼罗,遭辱自杀,魂不散。但闻段生抚琴,往就,作诗云:“痛填心兮不能语,寸断肠兮诉何处,春生万物妾不生,更恨香魂不相遇。⑦汤显祖直接引用郑琼罗的诗,当然了解这诗句包藏着的故事。如果从杜丽娘鬼魂当夜遇见柳梦梅的举动看,其行止未尝没有郑琼罗的形影。 文采风流的汤显祖,从不讳言自己在创作时,像海绵那样吸取民俗的养分。并且,他还把自己所写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戏曲,直称为“民间小作”。他告诉亲朋:“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碎,为民间小作。”⑧这番话,虽是自谦之辞,但联系到他这一贯对待民风民俗的态度看,汤显祖把自己的剧作定位于“民间”,倒是比较正确地表述作品与民俗素材的关系,而没有半点自我鄙薄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