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牡丹亭》的创作和民俗素材提炼(5)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化遗产》(广州)2011年 黄天骥 参加讨论

    五、话本的游园和剧本的游园
    关于“游园”,话本所提供的素材是:
    忽一日,正值季春三月中,景色融和,乍晴乍雨天气,不寒不冷时光,这小姐带一侍婢名唤春香,年十岁,同往本府后花园中游览,信步行至花园内,但见:河水真山,翠竹奇花。……
    在话本,杜丽娘游园,是偶然的,她“忽一日”“信步行至花园内”。而汤显祖,则把游园处理为杜丽娘的刻意安排。她在听老师讲解《诗经》时,知道府中有这一所在,早就心向往之。当其父下乡劝农,她便乘机命春香打点庭院,选择日子,准备到花园游春遣闷。这样的安排,说明了杜丽娘游园的来由和游园的目的,说明了这是年青人对封建家长管束的反弹。于是,“游园”这一情节,便蕴涵了深刻的内容。
    汤显祖写杜丽娘在游园之前,已是满怀春思了。她站在小庭深苑,瞥见春光渐泄。飘来的袅袅晴丝,使她的情思也悠悠荡漾。她盛装打扮,窈窈婷婷,希望能一睹花园美景,打发无端的愁闷。谁知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光的灿烂耀眼,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她带着排遣春愁的心情游园,而强烈的春天的气息蕴涵着生命的活力,反让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浮沉在一湾寂寞的死水之中。于是,她唱出了震撼人心的[皂罗袍]一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那韶光贱!
    这曲优美得很,可是,准确理解其中深意,却需要认真咀嚼。首两句说姹紫嫣红的春色,无人赏识,杜丽娘以此比喻自己青春的虚掷。这一点,许多读者都能体悟。不过,很少人注意到曲的开头,由“原来”两字带起。要知道,有没有“原来”两字,这对理解杜丽娘的心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了杜丽娘对父母的不满。“姹紫嫣红”早就存在了,只是“老爷奶奶再不提起”,不让她知道,所以才会让她惊讶,也让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命运是那样的黯淡。这一来,面对着良辰美景,她反不能赏心乐事。她带着美好的愿望游园,而眼前的美景,和她幽暗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落差。这曲的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那韶光贱”,矛头直指不让她知道外边景致的父母。
    我认为,注意“原来”一语隐藏着的牢骚,是很重要的。写了这一笔,首先把《延师》、《训女》、《闺塾》等出的作用,和游园这一重要的情节联结起来,使观众从杜丽娘的牢骚里,感受到她表面上“嫩脸娇羞、老成持重”背后的真实思想。其次,也使观众注意到,后来杜丽娘的独白,绝非浮沉之言,而是实有所指。
    杜丽娘入梦之前的内心独白,竟是来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中的一段话。且录如下,并把汤显祖修改之处以另体字标明:
    (这小姐……感春暮景,俯首沉吟而叹曰):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见(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感慕景情(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郭华偶逢月英(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得遇(偶逢)崔氏,曾有《钟情丽集》、《娇红记》(《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似皆一成秦晋(后皆得成秦晋)。嗟乎!(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叹息久之曰:(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耶(乎)!
    请看,除了个别地方,汤显祖照抄不误。这一点,也是《牡丹亭》的素材来自话本的明证。
    这段话是重要的,它是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展示。但是,话本只让杜丽娘在游园后触景生情;《牡丹亭》则写杜丽娘发出的感叹,在杜府延师管束,她被诗书讲动情肠之后。这一来,意义便大不一样。在话本,杜丽娘的嗟叹,只属一般的美人迟暮之感;在《牡丹亭》,杜丽娘的不满,分明指向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她的理想,是具体的。“这般景致,我老爷奶奶再不提起”,她很明白,父母亲是有意让她和外界隔绝的。礼教的绳索,禁锢着她,不让她越雷池半步,“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得远”。正因为汤显祖把杜丽娘的处境伤情和游园入梦,安排在《延师》、《闺塾》之后。所以,杜丽娘的梦,便不是一般“女大当婚”之类的春心萌动,而更多是表现青年人对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反抗和内心痛苦的挣扎。
    话本中的杜丽娘,和家长没有矛盾。所以,话本写到后来杜丽娘“回生”,驰报父母,杜相公大喜过望。儿女翁婚,一家团圆。在《牡丹亭》里,汤显祖没有回避封建家长和青年一代的思想冲突。并且把他这视为导致杜丽娘郁郁而亡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正是汤显祖思想深邃之处。他看到明代青年“慕色”的背后,隐藏着极为严酷的现实。为什么杜丽娘“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这是因为她处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她的生命就像枯萎的黄叶,即使没有狂风暴雨,而霉腐的毒雾,已足以令她零落凋谢。
    不过,汤显祖写封建家长对杜丽娘的管束,却与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写老妇人对莺莺的管束,大相径庭。老夫人是“即即世世老婆婆”,她果断地冷酷地干预儿女的婚事,还派出红娘“行监坐守”。因此,她曾多次直接地和莺莺、张生发生冲突。“针尖对麦芒”,老夫人虽然失败,但她为捍卫家族利益严厉恶的形象,一直鲜明地烙刻在观众心中,成为文学史上封建家长的典型。
    在《牡丹亭》里,杜宝、杜母对女儿的管束,和对女儿的关爱混和在一起。在他们的心目中,女儿是命根子,“娇养她掌上明珠,出落的人间美玉”(《训女》)。剧本还写到杜丽娘患病时父母的忧心忡忡,亡逝时父母的肝肠寸断,这些,都说明杜家对女儿的态度。可以说,杜丽娘一直是在父母的爱的包裹中成长。
    然而,爱之适足以害之,杜家希望女儿“知书达礼,父母光辉”(《训女》)以完整的封建教育引导女儿成长,结果走向愿望的反面。封建家庭的爱心,反而成了年青一代无法自拔的泥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青春的生命,就像姹紫嫣红的鲜花,然而,它只开放在断井颓垣之中。在汤显祖笔下,这“断井颓垣”正是封建时代青年一代的生存环境,它包含着封建制度下各种条条框框,特别教育、科举、用人等一系列腐朽的制度。这些拘管和毒化人心的绳绳索索,织成严密的罗网,让年青一代只能痛苦地挣扎。
    封建体制设置条条框框,归根结底,是对待“人”的问题。如何对待“人”,包括如何教育“人”、培养“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把青年“姹紫嫣红开遍”的人生,与“付与断井颓垣”的现状,作出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待“人”的严酷以及教育人的失败。
    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像汤显祖那样大胆和尖刻,把讽刺、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的经典。要知道,所谓经典,它所宣示的内容、思想,成了封建统治阶层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离经叛道”,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汤显祖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竟敢对六经之首的《诗经》大开玩笑。《诗经》的首章《关雎》,儒家利用它宣扬什么“后妃之德”,而汤显祖则让它讲动了年青人的情肠,让年青人想入非非。在《诊祟》一出,《诗经》许多篇章又被陈最良用作诊病的药方,让人忍俊不禁。此外,汤显祖还讥讽道学先生们编写的种种教科书,特别像《千字文》、《昔氏贤文》之类,都被他用作插科打诨的上佳材料。
    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培育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在汤显祖笔下,明代的科举等同儿戏,柳梦梅可以找门路,告遗才;中举者竟被抓起来,遭吊打。至于朝廷用人,也莫名其妙。杜宝平叛升迁,靠的是哄动李全的老婆让步;而酸腐的陈最良竟也立了“战功”,受钦赐为黄门官。当然,这些地方,并非《牡丹亭》描写的着力点。但把剧本中育人、用人有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不难看出,汤显祖有意识地让人们看到:“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杜丽娘,正处于霉腐的溷藩里。不错,她从来没有和父母直接冲突,其父其母也没有人对她迫害,但观众又会清楚地感受到,有一股阻力、压力,让杜丽娘喘不过气,就像废池泥沼,它的积淤毒气,可以致人死命,而深陷者奋力挣扎,却总找不到着力点,甚至看不清矛盾的对立面。这样的写法,有别于其他剧本。董每戡先生说:“正由于女主人翁没有跟特定的封建父母面对面地交锋,只跟笼罩住一切年轻男女的特定的、典型的封建环境搏斗,这就比一般作手所写的剧本,更能突出了主题思想,封建制度作为被无情地打击的对象。”(14)我同意董老师的见解。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汤显祖并不认为,让年青一代陷于“断井颓垣”,封建家长不是没有责任的,他并非把一切推到不可捉摸的氛围之中就可了事。因此,他不同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那种只强调女主人公的“慕色”的写法。在“寻梦”之前,汤显祖先安排了杜宝夫妇以爱心和礼义制作牢笼的环节。这一创造,使观众看到,封建家长拘管年青一代的施为,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扼杀年青人如花的生命,但“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慈爱的父母,到底拿捏着捆束自由的绳头。在这里,汤显祖对话本的改造,让人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独特的认识,他既非把社会祸害笼统归咎于制度,也非把罪戾全推给封建家长。换言之,他要鞭挞的对象,有虚有实;社会制度环境气氛是混沌的一片。它通过封建家长的意志而起作用,而家长自己也陷入混沌之中。总之,汤显祖从他的世界观出发看待现实,认为生活本来就属虚虚实实、亦真亦梦,若有若无。这一切,正是作者所要展示的题旨,也是他在《牡丹亭》中追求的艺术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