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其实发展了酷儿的某种特质观念,虽然此前很多都是针对身份和性欲的倾向性,我们看到了酷儿特质游移和流动的一面。这似乎可以发展性地来看待我们从始至终的某种坚持,因坚持重复而产生的传统,所有的观念其实都只是所有事物的某一个局部和组成部分。以这样的视点和角度再来看待富有争议的事件和人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其对事和对人的判定结果势必会发生变化,哪怕是很微妙的。拓展到非异性恋的欲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各自的想法应该得到尊重和表达。导演通过游走的不同人的视点,跟着当事人不同的行为轨道,让我们多角度、客观立体地看到了事情的多面性。这就是以一种新酷儿的眼光,来看待非欲念性的一般事件,也可以说是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问题。这其实也是酷儿的本质游移的身份、流动的欲望所倡导的。 2008年拍摄的《米尔克》传记片,记述了哈维·米尔克这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旧金山市的区长官、同性恋权益活动家的后期生活以及在参加美国最基层的政治竞选过程中,于1978年被枪杀的经过。影片由著名演员西恩·潘担任主演,该片获得了2009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2.《毒药》:新酷儿电影的开山之作 导演:托德·海恩斯 主演:埃迪丝·迈刻斯、拉瑞·迈克维尔、琳达·拉夫勒 出品国:美国 出品年代:1991年 黑白/彩色 获奖记录:获1991年柏林国家电影节最佳长片奖;获1991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影片由三部分组成:“英雄”——7岁的小男孩瑞奇开枪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逃逸。接下来便是一部用干酪般恐怖颜色拍摄的纪录片,寻访瑞奇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以及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父亲;“恐怖”——用黑白影像讲述了一个科学狂人在提取出人类性欲之不老金丹后,自己第一个服用了。从此,他变成了一个身患脓疮、具有传染性的变态杀手。而他的同事,一个爱着他的女人,却不惜冒着巨大的危险来救赎他;“同性恋”——全部段落都是阴暗的调子,只有在闪回中才透出一丝光亮。一个坊特诺监狱里的犯人,曾在巴藤青少年学院里目击过一起丑闻。如今的他却再也不是自己,仿佛完全变成了那起事件中的主角。 托德·海恩斯导演的这部《毒药》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最受瞩目的电影风潮——“新酷儿电影”的开山之作。片中的三个独立的故事,用风格迥异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们都是出自简·葛奈特的剧本。影片就用交叉进行的方式,用三种截然不同的视觉风格来结构整部影片。在名为“恐怖”的部分,影片则采用了古典好莱坞恐怖片的视觉风格,用黑白片拍摄,大量应用低光与明暗对比效果,进而完成一次对古典样式的完美戏仿。在名为“英雄”的部分,影片采用了纪录片的样式,在模拟情景的叙事段落中插入了大量的采访。在名为“同性恋”的第三部分,影片则使用了戏剧感非常强烈的舞台造型效果,而它的故事原型又直接来自于法国同性恋作家让·热内的小说。通过将不同风格样式的段落进行对列,影片提示给我们的是,一切影片的影像都无可逃避地具有人为构造的特点,而且恰恰是通过这种个人对现实的重新构造,独立电影制作对自身所处其中的社会的批评、对文化的质疑才终将变成可能。《毒药》从某种角度来说像是格里菲斯的杰作《党同伐异》的现代版,分别串联与探讨出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命题。它是在镜像中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一次黑暗中的梦魇。而海恩斯与编剧葛奈特在试图表明:救赎将首先来自于人们敢于面对自己在无休止膨胀的权力、暴力、性欲中流淌的可怕的毒素。而片名直接针对的是艾滋病病毒,以及由此形成艾滋病瘟疫的恐慌。目前他的几部作品《我不在那儿》(2007)、《远离天堂》(2002)、《丝绒金矿》(1998)成为美国专家学者追捧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我不在那儿》竟然选取了六位演员来演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影片描述的是美国的传奇男歌手鲍勃·迪伦的不同性情,不同人生阶段的不一样经历、状态和感受。而这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类型定位甚至不同性别的演员的参与组构,包括本·威士肖(Ben Whishaw)、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Marcus Carl Franklin)、克里斯汀·贝尔(Christian Bale)、希斯·莱杰(Heath Ledger)、理查德·吉尔(Richard Gere)和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尽量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灵魂人物的传奇人生。这样的传记片手法恐怕贯穿的正是新酷儿电影的理念:每个人其实在定位身份、性别及其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时候,其实是存在着许多交叉互织的复杂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