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时期以来,无论从影视改编的数量上,还是从其改编方式上,都显示出影视与现当代中国文学名著不断疏离的趋势。此种趋势的形成,首先是文学、电影、电视这三种艺术形式各自发展、相互影响的结果。其次,还反映了新时期以来文人的启蒙心态向世俗心态逐步嬗变的过程。 【关 键 词】名著/影视/改编 【作者简介】金宏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小平,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2-0196-06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曾总结说:“电影从活动的照片发展为述说一个故事那天起,便是小说不可避免地变成原料或由故事部门大批制造出来的开始……从此小说就在剧本讨论会议桌上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这种情况至今未变。从来就没有人做过精确可靠的统计。不同的估计数字认为要占全部电影产品的17%到50%。”[1](第2-3页)中国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也是渊源深厚。有关研究者曾列举了中国内地在20世纪所拍摄的最佳影片32部,其中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就有16部[2](第373-377页),而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也一度表现出对文学作品的依赖性。但是,这种影视与文学(尤其是名著)的依赖关系正在悄然改变。 一、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趋势 新时期以来,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数量,呈不断下降的态势。据此,新时期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史,可划为三个时段,从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影视与文学名著之间由亲密到不断疏离的过程。 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学和电影的蜜月时期。当时,电影理论学家张骏祥曾不无偏激地提出: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学,是“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3](第1页)。单从这个观点的提出和曾获得众多支持者的事实来看,就足以说明当时许多人对文学和电影关系的认识。这一时期,大量有影响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特别是1982年,一年间就有数十部当代题材的小说被改编,以至被称为“改编年”。一时间,许多引起“轰动效应”的文学作品,如《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灵与肉》、《人生》、《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反响热烈。在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还同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别改编,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名著改编盛况。 而我国的电视传播事业在此期,还处于从无到有的缓慢发展阶段,1984年之前的6年中,总共播出的电视剧才只有945集。相应地,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为数尚少。不过也出现了几部优秀的改编之作,如1982年由叶辛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1985年由柯云路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星》,由老舍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都有较大反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