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等电影”的崛起 法国的“中等电影”(le cinéma dumilieu)理念与X—Filme公司不谋而合,这种观念为在艺术和商业的两极间徘徊的欧洲电影提供了选择。 “中等电影”概念来自2007年法国恺撒奖颁奖礼,女导演帕斯卡尔·费朗(PascaleFerran)在致辞时,朗读了她事先写好的文章,对法国的电影制作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中等电影”的衰落,更多低成本艺术电影和大制作商业电影让创作趋于两极化。她的发言受到了电影界认同。在她的号召下,十三位电影人成立了“十三人俱乐部”(Club des 13),其中包括雅克·奥迪亚尔、克洛德·米勒(ClaudeMiller)⑦等人,他们联名在《世界报》和《电影手册》发表了关于“中等电影”的报告,认为“中等电影已不再是桥梁,而成为断层”。他们呼吁保护中等电影,并提出特吕弗、阿兰·雷乃和雅克·德米等“新浪潮”导演都是“中等电影”的导演。“中等电影”的提出与20世纪80年代的“屋脊美学”一脉相承。1984年,影评人让·杜歇(JeanDouchet)用“屋脊”形容特吕弗在法国电影史上的角色:“如果把法国电影比喻成一座有屋顶的房子,带有两个斜面,那特吕弗就是这个屋脊,就是那个把‘作者电影’的斜面和‘商业电影’的斜面连接在一起的瓦线。他在这边或那边都进行过尝试,他自己就同时表现出这两种趋势。”⑧特吕弗所代表的“屋脊美学”,是对“作者倾向”和“商业倾向”的兼顾和融合,“中等电影”试图通过成本规模(中等投资)来描述电影形态,是对“屋脊美学”的延续和重新强调。新世纪法国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多数都属于“中等电影”:弗朗索瓦·欧容(Fran ![]() 2000年以来,法国导演呈现出立体的多代际并存的特征,导演众多而纷杂,而且每个导演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工作方式。笔者曾尝试给法国新电影的导演群落进行划分,⑨本文基本延续这个结构,主要介绍在“中等电影”方面比较突出的新导演群体。 法国一些导演与《电影手册》杂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或者因受“手册派”老导演的帮助、提拔而步入影坛,或者曾是《电影手册》的编辑和影评人,或者受到《电影手册》杂志的推崇和支持,这些导演通常被认作是“手册派”导演的继承者,我们把这些新导演统一称作“新手册派”。这些导演与特吕弗等“手册派”导演相对应,被认为是手册派传统的继承者,包括安德烈·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克洛德·米勒和贝诺阿·雅科(Beno ![]() 近十年最有代表性的“新手册派”导演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Assayas),这位出身文化世家的前任影评人在成为导演之后,经过一个短暂的现实主义时期,转向类型片探索。《魔鬼情人》(Demonlover,2002)和《登机门》(BoardingGate,2007)堪称姊妹篇,前者描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商业战场,女主人公作为牺牲品,被贩卖到东欧成为色情业的奴隶,后者则讲述了跨国贩毒集团,一个女孩被利用之后,被骗到香港的故事。阿萨亚斯的电影表现出他作为影迷的特质,把犯罪元素放在全球化生活中,展现人的脆弱和迷失。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与张曼玉合作的《错过又如何》(Clean,2005),影片故事发生在法国、英国、加拿大,一个摇滚女歌手在丈夫吸毒意外死去后,如何面对事业和生活的故事,影片讲述的还是全球化时代的个体命运,张曼玉成功塑造了一个努力摆脱阴影而重新生活的妈妈形象。 在法国出现的新导演中,FEMIS学校的毕业生尤为突出,他们是IDHEC改制为FEMIS之后,最早毕业的电影人,他们的创作虽然各有千秋,趣味高下有别,但体现出强烈的团队色彩,具有“创作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勒内·普雷达尔把这些导演称为“FEMIS家族”,⑩其中包括阿诺·德帕拉辛(ArnaudDesplechin)、西德里克·康(Cédric Kahn)、埃里克·罗尚( ![]() 德帕拉辛是FEMIS导演中最有代表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他的电影始终离不开家庭,他的影片都与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为主题。他的每部作品都与个人经历有关,《国王与王后》(Roiset Reine,2004)的故事来自他个人的婚姻,《圣诞故事》(Un Conte de N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