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论文一般以“互联网+音乐”行文,用与区别“‘互联网+’某某”的表达,侧重于强调双方必将深度融合,突出“互联网+音乐”的发展仍然是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音乐的核心因素和价值。 原文参考文献: [1]周鸿铎.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现代传播,2015(8):114-121. [2]徐卓.“互联网+”时代“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挑战与机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141-146. [3]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文市发(2006)31号)[Z].2006-11-20. [4]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3-78. [5]王麒宇.浅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143-144. [6]金兼斌.博客——个人网络出版的理想、现实与未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2):53-61. [7]高小康.从微时代到APP:后—后现代美学的互空间性[J].文艺研究,2016(2):5-12. [8]《音乐研究》编辑部.关于《音乐研究》公共微信平台的说明[J].音乐研究,2015(3):38. [9]徐杰.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电影的呈现与问题[J].文艺研究,2014(11):109-115. [10]陆益民.“互联网+”时代音乐版权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版权,2015(6):5-7. [11]石川.草根的狂欢:当下影评失序现象透析[J].文艺研究,2010(6):19-25. [12]朱翊曈.论网络音乐对高校音乐文化的影响[J].神州,2013(4):209. [13]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议书[J].歌曲,2007(11)1. [14]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C]//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2006. [15]金萍华,芮必峰.“身体在场”:网络交往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0):12-16. [16]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104-114. [17]蔡赴朝.携手共创中国网络视听业美好未来(代序)[C]//袁同楠.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8]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Z].2015-03-3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