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1世纪初叶:“非遗”保护及传统意识的复苏 20世纪末期,“新[索]”不仅成为布朗族乃至当地民族存身域外的一块闪亮的“文化招牌”,并且通过域外文化的“他者化”回馈和影响,而导致了布朗族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的“内部重组”(乃至“洗牌”),最终以下述两种不同方式回归传统节庆及仪式的语境当中。 1.“他者化”的新声:用于比赛、竞技的“拜年歌”、“情歌” 自“新[索]”诞生40多年以来,对布朗人的域外政治、社会空间而言,开初曾经成为一块突显其地域、族群文化意识和象征意义的“文化招牌”。后来更演变为一种旖旎香艳、让人遐想无限的“情歌”品牌,在经济潮流推动的旅游业里大显身手。直到21世纪初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上而下地得到开展,更在原有“情歌”品类(隶属布朗族音乐的“次生层面”)的基础上,引发了传统文化意识的明显复苏。 2007年7月中旬,以布朗族民歌传承人岩宝(已故)一手教出的勐海县打洛镇农民歌手为主,组成了布朗族歌手的“戴腊组合”(“戴腊”布朗语:“茶花”的含义)。他们携带其表演的布朗族传统歌舞节目来到云南省楚雄市,在第二届全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原生态唱法金奖。这是多年前勐海县布朗族以“布朗弹唱”为主的民歌表演活动走出本土、面向州外文化市场以来,在各种级别民间文艺比赛上所获得的最好成绩。 2007年5月22日,西双版纳州民族歌舞团接到上级通知,将组建原生态组合参加云南省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州歌舞团积极安排,决定由岩宰(州歌舞团专业作曲)负责编曲配器。经过反复酝酿推敲,他将收集到的原创布朗民歌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决定采用最简单的乐器组合音响伴奏,保持布朗弹唱的原生态特色,用男声的浑厚合声托映出女声清新、明亮、优美的主旋律,所选参赛曲目为《宰索》、《繁点》。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准备排练工作,“戴腊组合”走上了决赛的舞台。据当时的媒体评论:“‘戴腊组合’干净简单、没有任何夸张的真实演绎征服评委,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演唱金奖”。⑦ 在有关“戴腊组合”的访谈及网络介绍里,谈及《繁点》是以打洛镇曼山寨布朗族具佛教色彩的腊条舞和传统“索”曲调(即“老[索]”)为基本素材,《宰索》则采用了打洛镇曼芽寨新“索”的地方音调,为了增强舞台化效果,二者均在舞蹈、音乐上略经加工修饰,在服饰和舞台调度上做了较精心的设计和加工。在角色安排上,来自打洛镇曼夕寨的布朗族农民歌手岩宰勐和玉帕甩作为节目的灵魂核心——传统民歌“索”的主唱(对唱)人员,为该节目奠定了“原生”音乐风格的基质。岩宰勐负责乐器伴奏和演唱,玉帕甩负责演唱和伴舞。另一名主要角色玉章英在节目中主要担任领舞。⑧根据笔者对两个节目录像的观摩,得出印象是:前一个节目《繁点》在舞台氛围和内容、立意上较多保留了拜年调和《蜡烛槟榔舞歌》的民俗特点,在音乐上主要取材于“老[索]”的旋律因素,但在结构、节奏和组合方式上则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编。后一个节目《宰索》基本保持了“新[索]”(参见谱例3⑨)的曲调和节奏特点,在舞蹈上则做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因此可以说,“索”具有的“原生”(如《繁点》的宗教、民俗氛围)、“次生”(如《宰索》中保留的“新[索]”因素)与再生(如《繁点》中的加工改编及创作因素)几种状态,在戴腊组合里都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