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中缅跨境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的布朗族现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人口9万余人(2000年统计)。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打洛、关双与澜沧县的曼景等山区。其余散居在临沧专区双江、永德、镇康、云县和耿马等县,思茅专区的墨江县及保山专区的施甸县等地。在缅甸南掸邦紧靠我国西双版纳与澜沧县边境一带,尚有数万濮曼人(布朗族)居住。 ②“半开”是20世纪中叶以前在云南省使用的地方货币,一个银毫即一角钱。 ③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为了改善山区布朗族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把居住在勐海县从打洛到勐遮一片山区的一批布朗村寨迁到靠近坝区的打洛,从此曼夕便以“新寨”(相对于山区的老寨而言)的名义在此安顿下来。 ④“他者”(the others)及“我者”(myself)是当代文化论述中的一对重要的概念,涉及了不同层面的我他区分与内外疆界的设定,也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文本形式的区隔修辞或是空间化的操作。涉及“文化我者”的概念有异乡人、殖民他者、社会他者、阴性他者等。本文中,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政府、学术界等“域外”——主流文化层与“域内”——本土传统仪式及仪式音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明确体现了上述“文化我者”及“他者化”二者的相对关系,且在一定程度包含了“殖民他者”的文化意义在内。 ⑤按照布朗语语法顺序,起首的“索”为调名,随后的“贯热”,为曼夕村的别名。“贯”“曼”均包含“小”“村寨”的意思。 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始建于1953年。 ⑦以上资料的主要来源是2007年7月26日云南省民族学会布朗族研究会成立之日及事后对戴腊组合成员和岩宰先生的访谈记录,同时参考了部分相关网页。 ⑧同上。 ⑨该“新[索]”曲调与笔者上世纪80年代在曼玛寨采录的《索贯兑》基本相同。 ⑩性质或许介于“文化我者”和“殖民我者”之间。 (11)这里所用的“误读”一词具有中性意义,不带任何贬义。 (12)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一种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它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参考文献】 [1]载于云南省代表团节目单,参见李煞《华灯下的田野——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3页。 [2]杨荫浏:《革命心声鸣管弦——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的新发展》,《人民音乐》,1964年第12期,第13-15页。 [3]杨民康:《布朗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第4期,第12-20页。 [4]Louisa Schein. “Gender and Internal Orientalism in China”, 1997,23(1):69-98.[美]路易莎·沙因:《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内部东方主义》,马元曦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98-12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