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汉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京 周青青 参加讨论

    (二)青海《诉五更》——旋律展衍与并置型结构
    钱仁康先生在《论顶真格旋律》一文中提到了两首汉族民歌:江苏的《孟姜女》和山西的《劳动小唱》[1](第238页)。这两首民歌均使用了顶真格旋律发展手法,在乐段结构方面,《孟姜女》为起承转合式(a b c b式)③,《劳动小唱》为a b c a[1]式(a[1]是在a句的1、4小节之间加入b句的2、3小节而构成)。 
    谱例3.[7](第201页)
    
     
    谱例4.[7](第57页)
    
     
    钱仁康先生在讲到上述两首汉族民歌时(文中还包括几部外国作品)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用展衍的手法发展旋律,四乐句无一相同,顶真格旋律的枢纽音(即‘顶真音’)也无一相同。各乐句宛转相续,既没有明显的重复,也没有明显的对比,而是在统一中逐渐变化。”[1](第238页)前文中所提到的钱先生关于展衍的注释,也是在这里说到的。
    钱仁康先生认为顶真格属于展衍的旋律发展手法,钱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讲顶真格旋律手法,而不全是本文“展衍”的概念。④笔者认为,顶真格旋律是民间音乐展衍手法的一种,但不是全部。笔者这里所说的展衍,除了“顶真格”手法(即下一个句头与前一个句尾的重复关系),更多地是表现为旋律在开始处音乐材料基础上的逐渐展开和远离,并在远离过程中,又表现出了乐思进行过程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因为不止是句头、句尾(包括落音)的重复关系而显得更加成熟和练达。在这里,笔者再举一个汉族民歌的例子——青海小调《诉五更》。它也用了顶真格手法,也是四句乐段结构,但不同于钱先生所举两例的是,它还是并置型结构,⑤4个乐句落音均不相同,并且逐级下降,同时其旋律的展衍手法不仅体现在顶真格,也体现在旋律开始处音乐材料的逐渐展开和远离。
    谱例5.[3](第247页)
    
     
    顶真格旋律,不仅可以是后句的第一个音符与前句最后一个音符同音,也可以是后句的前几个音符与前句后几个音符同音。上例第二乐句顶真的音即为第一乐句的后两音,第四乐句顶真的是第三乐句最后两拍的骨干音。这首民歌四个乐句的落音分别为fa-re-la-sol,并且,在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中,各有共同强调的核心音组:第一、二句是sol-fa,第三、四句是re-la。而在第二乐句,已经反向地先现了第三、四乐句的核心音组:la-re,并停顿在re,对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核心音组的转换起到了承接作用,使二者的进行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时,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第四句在第三句的基础上,又都渗入了新的旋律走向,并导致了新的旋律归宿。
    钱仁康先生所举的汉族顶真格民歌的两例,在乐段的尾部都的前半乐段的部分重现和回归,不仅是落音相同,而且大半乐句的旋律也相同或有变化反复的关系:《孟姜女》是第四乐句后半与第二乐句完全相同,前半则是第二乐句的下方四度模进;《劳动小唱》是第四乐句重新组合了a句和b句。与之相比,青海小调《诉五更》则没有这种乐段尾部的重现和回归,它的四个乐句落音各不相同,音乐材料越走越远,但是,相邻的乐句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环环相扣,既层层发展,又在发展过程中逐一表现出密切的渊源关系。可以说,《诉五更》更符合钱先生所说,“各乐句宛转相续,既没有明显的重复,也没有明显的对比,而是在统一中逐渐变化”,换句话说,是在紧密的关联中逐渐发展出去——展衍的旋律发展手法在此例中表现得更加集中和精彩。
    通过此例,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结构外,汉族民歌中的并置型结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乐段样式。由于它的乐句落音各不相同,并且.相互间不是四、五度的对应式关系,其旋律进行过程中的发展手法和乐句间的逻辑关系就显得更加成熟、历练和精致。河北的《小白菜》、江苏的《茉莉花》和《无锡景》、四川的《采花》等汉族民歌的经典作品,都是并置型乐段结构,它们都运用或部分运用了旋律的展衍(不仅包括顶真格)发展手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