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西临汾《茉莉花》——个性鲜明的地域旋法,使不同地区的同一曲调变体判若两曲 即便是保留了基本形态大部分乐句落音,以及乐段的结构,一些时调变体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地域旋法,显露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同一曲调的变体之间判若两首曲调,例如“鲜花调”在山西临汾的变体: 谱例11.[12](第24-25页) 王力克唱 陕作安记 这个曲调使用了苦音音阶,使“鲜花调”带有了鲜明的西北地域特色。除了第一个乐句的落音在基本形态中是sol,这里是re外,其他三个乐句基本相同。说“基本相同”,是因为第三乐句的落音(第12小节)⑧在基本形态中是五声音阶的la,这里是西北苦音系统的降si。苦音音阶的特点就是fa和si取代了五声音阶中mi和la的“正声”位置,相反,在苦音音阶中,mi和la则类似于五声音阶中的偏音fa、si,处在经过的、次要的位置。这里以降si作为第三乐句的落音,正是苦音音阶特点的表现。因fa、si在苦音音阶中的正声位置而导致的第二种变化是,不仅mi、la的正声位置被取代,甚至调式主音在旋律进行中的框架支撑音功能有时亦被取而代之。例如第二乐句前两个小节中的长时值fa,以及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第二拍中的fa。正是由于苦音音阶在旋律进行上的特征,导致了旋律框架音上的鲜明变异,使临汾的“鲜花调”变体别有风格和韵味。 尽管有上述这些变化,临汾《茉莉花》与江南《茉莉花》的共性还是很多的:第一、二者都维持了并置型结构。第二、虽然第一句的落音不同,但二者第一乐句中的第一乐节落音是相同的。并且,二者的第一乐句都采取了两个乐节并列的形式。第三、从第二乐句开始,除了苦音音阶与五声音阶的差异外,二者的骨干音多相同。正是因为这些共性的存在,地域性的旋法对一个曲调的展衍作用就更见明显。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参看宁夏固原县的回族《茉莉花》。[12](第25-2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