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南开封《花鼓调》——乐段规模的扩大及音乐材料的灵活运用 汉族民歌中的时调,由于传唱时间悠久(多为明清小曲),传唱范围广泛(从南到北,由东到西,甚至部分曲调进入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之中),其变体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族民歌旋律展衍的特点,便于我们观察。有些时调的变体,是保留基本形态全部骨干音的基础上的加花,具有更多的“变奏”特点,例如“剪靛花调”中的《摔西瓜》(基本形态)与河北南皮的《放风筝》等;而另外一些时调变体,其变体在基本形态的基础上产生了结构的变化,例如“剪靛花调”的变体《小看戏》,舍弃了基本形态《摔西瓜》的第二乐句。“剪靛花调”的另一个变体《丢戒指》,则舍弃了基本形态四个乐句后的两小节插句,及其后的第四乐句的重复(补充终止)[10](第118-119页)。这样的变化发展,说它是“变奏”实际上很勉强。结构变化更大的例子,是“鲜花调”的变体、河南开封的《花鼓调》(又名《身背花鼓手提锣》): 谱例8.[11](第152-154页) 杜宴丽演唱 蔡明中记录 周青青根据音响校对 相对于“鲜花调”的基本形态江苏的《茉莉花》来说,《花鼓调》的艺术成分大大地增加了:它运用了散板和整板的转换,出现了闪板节奏,节奏的类型更多样,加进了间奏,并在基本形态单乐段的基础上发展为双乐段。同时,在两个乐段中,第一段只使用了基本形态中的一个乐句材料,第二段用了两个乐句材料。第一乐段(第1-46小节)使用的是基本形态中的第二乐句材料: 谱例9. 虽然只用了基本形态的一个乐句材料,但这个材料在《花鼓调》中反复出现,在由四个乐句组成的第一乐段中占据了两句半的篇幅,并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至于在第一乐句中我们基本辨认不出来它与“鲜花调”基本形态的关系。直到第二乐句出现,因其乐句开头一小节的旋律与“鲜花调”基本形态十分相似,且落音也相同,才使熟悉《茉莉花》的听者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二乐段使用的是基本形态的第三和第四乐句: 谱例10. 《花鼓调》对这两个乐句都做了较大的展衍,也给听者造成了“似非而是”的效果。基本形态这两个乐句的音乐材料主要用在《花鼓调》第二乐段后两个乐句中,并在《花鼓调》中组合为带长拖腔的一个乐句(《花鼓调》最后乐句是前一乐句的反复)。 《花鼓调》对“鲜花调”基本形态的展衍,一是有了地域特色: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二是发生了体裁上的变化:由单纯的民歌向歌舞、说唱音乐体裁过渡;三是结构得到了扩充:由单乐段扩展为双乐段;四是对音乐材料做了调整,旋律的进行得到了更大篇幅的展开和变化,旋律具有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五是节奏的布局更为丰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