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原燕山出版社社长):今天是纪念王世襄百年。来的时候我在路上算了一下,我和王老到今年整整认识30年。1984年我第一次去他住的芳嘉园,以一个小编辑的身份向他约稿。他是在厨房接待我的,上房东边的一个小厨房里面。谈话之中偶然谈及我的家世,他突然冒出一句:“我听说您家老太太在50年代末曾买了几件东西,其中有一件明代的柜子。”我非常奇怪50年代的事他居然记得那么清楚,我说是有,两件小玩意放在我手里面,一个是凳子,还有一个是漆盒,我小时候装小人书的,后来不知道哪去了,柜子现在还在我手里,他非常的感兴趣。大概在1个月之后的早上6点半,我比较懒还在睡觉,就听见有人敲门,一开门就是王世襄先生,穿着一个圆领背心,拎着一个篮子,我都很奇怪他怎么找到我家的地址,他来了就是看这件柜子。他掏出了一个照相机,是国产的单镜头的,前后左右的把这个照了,但是他评价也有失望的地方,他觉得跟陈梦家说的不太相符。自此之后我和王老来往非常多。后来我的书《老饕漫笔》出版的时候——这本小书也是在董秀玉先生的抬爱下才能够出版,现在已经13版了。朱季黄(家溍)先生为这本书做了6千字的序言,畅老(王世襄号畅安)为这个书题了签。我当时非常感动,由此他就经常跟我聊关于吃的东西的一些旧事。他也知道我家的菜不错,所以每年给他送几次菜。大家知道畅老的个性是非常强的,有的时候他不喜欢的人,很干脆的就拒绝,但是说实话畅老夫妇对我和我太太非常好,每次我们到他公寓他都送到电梯口,他是长辈所以每次都让我很感激。我经常去畅老那聊天,有时聊得正高兴有人插了一杠子,比如说从河北来的农民,他们聊的我完全不懂,但是畅老就把我完全忘记了,我也不好意思告辞,我看到畅老整个眼睛在放光,那个神态可能在座的未必都能够看得到,那个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而是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这个非常让我感动,一个人能够返回他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时代,我觉得真是一种回归,真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回归。 畅老去世之后我接受了几次采访,包括最近一次光明日报的采访,后来写了两篇文章,一个是他刚去世之后,讲我跟他来往感情的事。冷静下来之后过了大概一年左右,三联的读书约了我一篇稿,我就想从这个问题谈到既然畅老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那么他的学问是一门什么学问?这里面就是一个所谓的显学和绝学的问题。所谓的显学就是从前的非显学在今天都成了显学,比如说我们的敦煌学,过去不见得是显学,如今在世界上是热的不得了,成为了非常突出的显学。有很多过去的显学比如考据学等等,今天似乎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有些所谓的绝学在过去更不为人所知。今年既是畅老百年,也是季老(朱家溍)百年。谈季老,我就谈到一个问题,他们两个人是两个角色,季老毕业于辅仁大学,我的父母也是毕业于辅仁大学,当然季老是比我父母高好几届。畅老不一样,畅老出身于燕京大学。他上的中小学——他和我父亲倒是一个学校——就是北京所谓十年一贯制的美国学校,这个学校后来的学历是不被承认的,我估计那时候畅老从美国学校出来考到燕京也费了一番周折。在燕京,畅老属于另类,季老在辅仁属于大类,但是燕京里面像畅老这样的是极少数,包括侯仁之先生当时对畅老的绝学也不太以为然。 我在最近的采访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畅老、季老他们都没有变,他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始终没有变。但是在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学问不被承认,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畅老,被那么多人所认同,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们整个社会和社会背景的价值认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里面有一个社会背景的变迁。 他对很多东西的执着大家也提到了,在座的可能知道他对家具的喜好,其实他对于音律也非常感兴趣,他在音乐研究所好像也做过,在这之前他本身就有很深厚的基础。对于竹刻畅老也非常的了解,但是他很自谦,他觉得自己对竹刻这个事情不是很了解。我最后讲的一个跟我有关的是他为别人写的一个五言律诗。那个人我不认识,是辗转托别人找到了我,希望通过我让畅老为他这本书写序,这本书现在出来了,在国际上拿了4个奖,在国内评为中国最美的图书。这个事情的渊源非常有意思,这首诗是畅老的绝笔,不久他就住院了。来龙去脉就是这个人跟我说请畅老写序,我一口回绝。为什么?我自己都没有,除了我一本书的封面,我没有为这些事情麻烦过畅老,我更不会替你做这个事情。但这个人非常走运,正在和我聊天的期间我电话铃响了,一接电话是畅老,他说最近浑身搔痒,洗了澡以后尤其是痒的厉害,说你能不能给我找一个皮肤科大夫?我说可以,我说京城的皮肤科名医某某某你知道吗?他说我知道啊,他不是早死了多少年,民国就死了。我说不是他,是他的后代也是我的朋友。我带他去了以后,诊了脉开了药,偶尔说起这个书,畅老要看。他说写序我写不了,我对竹刻不太懂,这样吧,我做一首五言绝句,当时就做了一首五言绝句。我告诉这个人,这个人喜出望外。过了三天,畅老又和我打电话,他说我给你打电话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我吃了他的药之后三天见效完全好了,第二件事你把那个五言绝句给我拿回来。我说拿回来是不是不给了,这发生在畅老那一点不新鲜。他说不是,而是把五言绝句改了一首五言律诗,就是二十个字变成四十个字,后来我就把这个换过来了,这个就是畅老最后留下来的墨迹,成书了以后,畅老已经不在了,我觉得留下了非常多的遗憾。 无论是畅老也好,季老也好,他们经历了很多,到了晚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法效仿的,一方面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同时又让人感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凉。虽然这样,他们保持了尊严和人品,没有因为经历的变化而有任何的变迁,他们始终在守着自己做人的底线。同时他们做事情认真,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他送人书所有的签字都是用毛笔,公公正正。我是他们的晚辈,今天是他们百年的诞辰,所有跟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都使我追忆。 (责任编辑:admin) |